近視雷射手術術前須知來源:本站版主 | 日期:2020-09-02 09:38:52 | 瀏覽次數:504 |
你適合接受近視雷射手術嗎?一般來說,只要有近視的人都可以接受近視雷射手術,但近視度數不深,且不會影響日常生活作息,通常都不太需要近視雷射。不過,隨著近幾年近視雷射手術風行,也有不少人是單純不想戴眼鏡,或是特定職業需求,如軍警人員、運動員等,或是因為配戴隱形眼鏡有困難,甚至會影響到日常生活,而選擇接受近視雷射手術。
近視雷射手術前必做10大檢查在接受近視雷射手術前,必須先接受完整的檢查,由專業的眼科醫師評估是否適合做近視雷射手術。 1.眼結構及病理檢查:檢查眼睛的前房、角膜、結膜等狀況。
3大族群不適合近視雷射手術族群1:角膜狀況不適合或角膜疾病 族群2:其他眼睛疾病 族群3:超高度近視者 當近視度數越深,要進行近視雷射手術,就需要雷射得越深;但眼球壁本身已經變薄,又需要雷射的越深的情形下,很可能眼球壁的厚度就會不夠,相對近視雷射手術的風險更高。一般來說,近視雷射手術近視度數上限1500度、散光上限1100度。
近視雷射手術後會再近視嗎?根據醫師門診觀察發現,許多曾做過近視雷射手術,又再度復發近視的患者,千萬別以為手術後,就再也不會近視。近視雷射手術後仍要注意眼睛保養,術後3天內,睡覺時須配戴眼罩,以防止揉眼睛與壓迫等,並依照醫師指示點眼藥水,以及定時回診檢查狀況。 如果近視雷射手術後,仍然持續過度用眼,或者用眼習慣不佳,就有可能增加度數,其中高度近視者出現視力回退的情形更為多見,尤其是隱藏在眼球後面的老化病變風險。 另外,即使是近視雷射手術成功,眼睛近視度數消失,也不代表不會出現眼部病變方面的問題,由於近視雷射手術是由眼球前方的角膜下手,達到矯正視力的目的,卻無法改善眼球結構退化的情況,也不能防止眼球後方的視神經、視網膜,以及黃斑部等部位的疾病發生。
7大主流近視雷射手術雷射屈光角膜切削術PRK 利用酒精浸敷角膜,讓角膜上皮自然分離,直接刮除上皮細胞層,並破壞包曼氏層,再以準分子雷射直接照射角膜表面,進行近視矯正,術後覆蓋治療型隱形眼鏡,降低眼睛不適感,適合近視800度以下、散光500度以下的病患。 雷射原位角膜塑型術LASIK LASIK是目前最常使用的近視雷射手術,由PRK改良而來,首先使用板層刀製作角膜瓣,將角膜瓣重新摺疊以暴露角膜表面,接著利用準分子雷射重塑角膜,永久改善角膜形狀,需覆蓋治療型隱形眼鏡,再將角膜瓣蓋回等待自行癒合,傷口復原僅需1~2天,適合近視1500度以下、散光600度以下的病患。
皮下雷射角膜塑型術LASEK LASEK為PRK及LASIK的改良版,利用酒精浸浸敷角膜,讓角膜上皮自然分離,使用器械將角膜上皮輕輕掀起,接著使用準分子雷射進行近視矯正,再將角膜上皮覆蓋,需覆蓋治療型隱形眼鏡,一星期後新生角膜上皮,會取代原來的表皮層,視力即可恢復,適合近視1000度以下、散光600度以下的病患。 經上皮雷射屈光角膜切削術TransPRK TransPRK為PRK的改良版,直接使用準分子雷射削切角膜上皮,並矯正屈光不正,為目前唯一不需接觸角膜的近視雷射手術,即可完成表皮處理與基質削切,術後需覆蓋治療型隱形眼鏡,等待角膜上皮自行再生即可,適合近視800度以下、散光500度以下的病患。
角膜上皮削切雷射術Epi-LASIK Epi-LASIK為LASIK的改良版,製作角膜瓣的板層刀使用鈍刀,將表皮層與包曼氏層分離,傷害的上皮細胞較少,再利用準分子雷射切削基質層,改變角膜狐度,達到矯正近視的目的,術後需覆蓋治療型隱形眼鏡,再將角膜瓣蓋回等待自行癒合,傷口復原僅需1~2天,適合近視1500度以下、散光600度以下的病患。 無刀飛秒雷射IntraLASIK IntraLASIK與LASIK手術大致相同,首先使用板層刀製作角膜瓣,接著利用前導波虹膜定位系統,再使用無刀飛秒雷射重塑角膜,術後需覆蓋治療型隱形眼鏡,再將角膜瓣蓋回等待自行癒合,傷口復原僅需1~2天,適合近視1500度以下的病患、散光600度以下。
全飛秒近視雷射SMILE SMILE手術以角膜負壓吸引定位,利用無刀飛秒雷射製作類似隱形眼鏡的角膜透鏡,再取出以改變角膜弧度,改善近視突出角膜,達到矯正與散光,同時可保持護角膜表面完整性,縮短角膜與視力的恢復期,同時維持角膜與視力的穩定度,傷口復原僅需1~2天,適合近視1000度以下、散光500度以下的病患。 沒有製作角膜瓣的近視雷射術式,例如:PRK、TransPRK,術後恢復期較長,角膜穩定度更高,可避免角膜位移及感染併發症,降低度數回退及圓錐角膜風險,也降低了乾眼及夜間眩光機會;但術後較慢達到最佳視力,且較有異物感。
其他有製作角膜瓣的術式,例如:LASIK、LASEK、Epi-LASIK、IntraLASIK,術後恢復期較段,較快達到最佳視力,且異物感不明顯;但角膜瓣相關併發症風險高,角膜瓣移位及感染風險較高,且容易有乾眼症及眩光現象。 |